显然,我们祖先的能力在10万-5万年前发生了重大变化……触发它的原因是什么?发生的地理位置在哪?……喉头的演化是关键,这是现代语言的解剖学基础,而人类的创造力又依赖语言。——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1.为什么是小红书 2025年1月,由于众所周知的“洋抖音”TikTok即将在美国被禁止运营(最后期限是1月19日,要么卖给美国人,要么就关停美国地区运营),这引发了大量美国用户“出逃”,他们纷纷选择了另外一个带有浓郁中国基因的社交平台——base在上海的、具有明显国际化色彩的小红书。 数据显示,仅仅两天之内,小红书就新增了70万用户,其中大多数都是海外友人。 另外,小红书在美国App Store的下载量排名飙升至首位。下载量飙升两倍,同比上一年或者上一周,都涨了两倍。 这就是过去这一周里发生在小红书上的“民间外交”热潮。 大量外国人用户自嘲是洋抖难民,来小红书“避难”来了。 为啥是小红书呢? 抖音、快手、视频号、B站、微博……那么多的看上去体量更庞大、用户更多、内容更丰富的社交平台为啥偏偏被小红书给截了胡呢? 如前所述,小红书一直都有着更显著的国际化色彩。2023年以来,小红书的国际用户数量就增长了超过50%,其中美国、欧洲和东南亚地区的用户增长尤为显著。在小红书上,“留子”(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的笔记向来都是重要的一支,也因为上海这座城市的国际化基因,base在这里的小红书也更容易受到外国用户的青睐。 另外还有一个明显的原因,就是小红书“因小得福”——就是因为它没那么庞大,所以在近年来以日益严格的监管著称的中国内地互联网圈子里,它没那么“显眼”,每个中国居民都心知肚明,假如某个“试点”要落地,那么按照传统,更倾向于选一个寂寂无名的地方试点。 尽管没有证据表明这是来自官方的默许甚至是“鼓励”,但小红书事实上就是这样一个“试点”。还有人说主要是小红书“还没来得及”进行中外用户的区隔,在美国下载的小红书和在中国大陆下载的一样一样的,不排除下周一之后情势急转直下,立刻做一个海外版出来…… 不排除,当然不排除。但我更愿意相信它既然一开始就没做区隔,那大概率就是没打算做区隔,这听上去更让人觉得解气一些。为啥别的中国app出海的时候不论规模大小都主动做一个海外版呢?小红书为啥不呢?因为它善? 2.哪国“人”心所向 从表面来看,这次外国用户涌入中国社交平台的热潮乃是美国“人”心所向。 美国人当然是一种概称,指的是在美国版Tik Tok上的所有用户。 老外用户在小红书上玩梗,中国用户很受用。 我看到不少博主都已经分析过了,咱中国人啊,虽然嘴上硬的很,说起来个顶个的战狼,但只要老外稍微表现出一丁点对中国的好感与善意,那我们就涌泉相报,骨子里还是希望得到外国友人的认可的。 他们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感情。 我觉得不奇怪。 这恰恰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全世界的文化融合雄心。 而从官方的表态来看,也难得地与中国网民站在了一起。 比如人民日报的评论就表达了豁达的胸襟,并且站位很高,出发点是我们都很熟悉的那个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所以在我看来,这倒不只是美国人心所向,也是中国人心所向。 我们不只是展现了“收留难民”的胸襟,更表达了建设“地球村”的文化决心。 对于外界对我们的网络环境的种种看法,也通过这次巧妙的实践进行了有力的回击——他们不是指责我们不够开放吗?中国人民与美国人民用事实证明了到底是谁在“驱逐”自己的人民…… 3.最后如何收场 我承认上面这些猜想还是显得格局小了,还是在“对抗”,怪我。 下面进行一些格局更大的猜想: 一个不可避免的对比是乒乓外交。 1971年,中美两国不约而同地想要开启对话。同年,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19岁的美国球手格伦·科恩误打误撞上了中国队的班车。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主动上前与科恩握手,并通过翻译与之交谈,还赠予科恩一件富有中国特色的杭州织锦:黄山风光。作为回赠,科恩将印有和平标志和披头士歌词“Let It Be”的T恤衫赠予了庄则栋。 好一个“误打误撞”哈哈。之后毛主席“听说”了这件事,决定邀请美国代表访问中国,并承担一切费用。4月10日,15名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球队领导及配偶从香港进入内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正式到访的美国客人。 历史总是惊人滴一致——2025年,中美两国人民也不约而同地希望开启新的对话。好巧不巧,美国人民就误打误撞地来到了小红书。中国的领导们铁定也听说了这件事,于是我们看到了官媒的发声。 同样的路径,也是从“普通人”之间的握手,上传到领导层,再反过来进行肯定与引导,乒乓外交到小红书外交…… 又赶上今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4年的各项发展数据,可以说是一片大好。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在经济全球化的滚滚大潮中,在网络世界的互联互通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携手向前。 再过三天,就是美国新元首上台的日子了,中国也有高级领导人出席其就职典礼,正是此前上海的领导,一切都是这么地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