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百度投资”与“深度求索”互为邻里的图片引发了许多人的讨论。 据悉,DeepSeek的办公地点位于某栋建筑的5楼,而百度投资部则位于同一栋楼的6楼。这种“楼上楼下”的布局引发了外界对两者潜在合作可能性的猜测,但截至目前,百度投资部并未对DeepSeek进行投资。 事实上,在2025年开年,李彦宏在百度25周年全员信中高呼“AI应用井喷”,试图用技术信仰掩盖这家昔日巨头的疲态。然而,市场早已用脚投票——百度的AI故事,正在从“领跑者”沦为“陪跑者”。 商业化困境:技术红利接不住 百度曾是国内AI的“金字招牌”,但如今却陷入“投入换不来增长”的怪圈。2024年,百度广告收入连续两季负增长,被京东、快手等平台反超,甚至市盈率跌至11倍,远低于消费股。更讽刺的是,其引以为傲的AI搜索因直接提供答案,反而削弱了广告点击率——用户不再需要翻页浏览广告,商业模式的根基被自家技术“革了命”。 李彦宏口中的“日均15亿次大模型调用量”,实则集中于B端企业服务,C端用户市场却始终未孵化出“超级应用”。反观字节跳动旗下豆包助手月活突破5130万,是百度文心一言的4倍,抖音更凭借视频生成技术抢占用户心智。百度文库虽宣称AI功能用户超2.3亿,但付费转化率仅靠增值业务支撑,与WPS的净利润差距暴露了其“虚假繁荣”。 百度曾以“All in AI”的豪赌抢占先机,却在关键赛道频频掉队。当OpenAI的Sora引爆全球视频生成热潮时,李彦宏却以“投入周期太长”为由宣布放弃跟进,而字节跳动、快手早已在该领域拔得头筹。即便是其力推的智能体平台,也被微软Copilot Studio的10万企业用户规模碾压。 更令人唏嘘的是,百度引以为傲的自动驾驶“萝卜快跑”,虽在武汉、重庆等地试运营,但商业化进展缓慢,远未达到“重塑产业”的预期。而理想汽车等新势力已高调转型AI公司,百度在“具身智能”赛道的先发优势正被稀释。 战略迷茫:技术理想主义难敌现实 百度并非没有努力。2024年,其推出“百度伴飞”商业系统,试图用AI营销工具撬动10倍增长空间,但广告主对百度流量生态的信任早已崩塌。短视频平台凭借用户黏性和内容生态,将广告转化效率提升至百度的数倍。 李彦宏坚信“技术突破源于规模化应用”,但现实是,百度的技术投入(超收入20%)并未转化为市场统治力。文心大模型虽在评测中屡获第一,却在用户端沦为“实验室优等生”,缺乏直击痛点的杀手级产品。 从竞价排名到魏则西事件,百度多年积累的“信任赤字”成为AI转型的隐形枷锁。用户对百家号内容质量的诟病、对搜索结果的质疑,让其在AI时代难以重建生态。当技术需要依赖用户数据反哺时,百度的“数据荒漠”已成硬伤。 2025年的AI战场,早已不是技术参数的比拼,而是生态、用户与商业的立体战争。百度的问题,绝非一场全员信或几项技术突破所能掩盖。当李彦宏仍在畅谈“创造新世界”时,市场更关心的是:这个曾经的巨头,是否已沦为AI浪潮中的“旧时代残党”? 或许,百度需要的不是更多技术口号,而是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从“工程师思维”转向“用户思维”,从“实验室技术”转向“真实需求”,否则,其AI梦终将沦为一场悲壮的独角戏。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