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言商业观察 即时零售市场再添变数,新战事已开始。 近日,京东悄然上线外卖业务,迅速引发行业关注。 丨京东App首页—秒送—外卖入口 新上线的“外卖”,京东并未选择独立App的操作,而是将外卖服务嵌入主站“秒送”频道,与生鲜、医药、数码等即时零售场景深度捆绑。 在互联网用户增长见顶的当下,这种设计暗含了京东流量协同的野心:通过高频外卖激活用户打开率,再将其导流至京东的传统优势品类(如3C、家电),形成“即时需求一站式满足”的闭环,从而实现以高频、高效服务维系用户黏性。 京东的这种生态打法与美团“从外卖到万物”的模式形成鲜明分野,具体操作上则试图以价格和效率打开更大的市场。 显然,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外卖订单争夺。 当达达集团的550万终端配送网络与京东的全国仓储系统全面贯通,消费者在下单的时候,一场关于“分钟级生活圈”的战争已悄然打响。京东真正瞄准的,是2030年预计超2万亿的即时零售市场,而外卖不过是这场战争的冲锋哨。 市场格局震荡:从双雄争霸到群雄割据 在美团与饿了么双寡头垄断的市场中,京东以“抽佣5%”的差异化策略入场,试图用低费率撬动商家资源。这一数字远低于美团和饿了么的6%-8%,甚至推出“前三个月零佣金”的优惠政策,直接瞄准中小商家的成本痛点。 尽管美团曾公开澄清“30%佣金率”是误读,强调实际技术服务费仅6%-8%,但京东的低费率策略依然在商家端引发强烈反响,尤其是对高客单价连锁品牌形成不小的吸引力。 正因如此,京东的入场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迅速引发市场连锁反应。 消息公布当日,美团股价应声下跌4%,市值蒸发超200亿港元;饿了么则紧急加码“夏季清凉补贴”,试图巩固市场份额。 但真正的博弈远不止资本市场,商家与消费者的双重选择,将决定这场战争的走向。 在商家端,京东目前仍以连锁品牌为主力军,中小商家覆盖率不足。但长期来看,低佣金策略可能吸引对成本敏感的商家“多平台运营”,削弱头部平台的议价权。 丨美团和京东外卖上同一道菜品的基础价格相差5元 在消费端,以餐饮为例,翼言对比发现,以同一家店的同一道菜品为例,在都没有红包和代金券的情况下,美团外卖需支付35.9元(商品金额+打包费),而京东仅需31.9元(商品金额+运费),京东的价格优势已初步显现。同时,京东试图用差异化商品打破同质化竞争:除了餐饮外卖,用户还能购买生鲜、急用药品甚至手机充电线。这种“万物皆可即时达”的构想,依托于京东的供应链优势,但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此买单,仍需时间验证。 这场混战背后,是即时零售赛道从百亿到万亿的狂飙。 2023年中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已达6500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2万亿元。除京东外,抖音以“心动外卖”试水本地生活,拼多多加码社区团购,甚至连娃哈哈都跨界推出“快猫平台”。 行业竞争焦点已从单纯的流量争夺,转向“场景密度”与“数据智能”的深度融合。例如美团发力无人机配送,试图用科技重构履约效率;而京东则押注生态协同,试图以电商基因反哺即时零售。 京东的战略野望:从电商巨头到即时零售帝国 回望京东二十年发展史,其战略始终围绕“效率”与“体验”展开。从自建物流打破电商配送瓶颈,到收购达达布局即时零售,每一步都指向同一个目标:缩短商品与消费者的时空距离。此次上线外卖业务,本质上是对“最后一公里”战役的再次升级。 事实上,京东外卖的登场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其即时零售战略的必然延伸。 2015年,京东推出“京东到家”;2016年,京东合并达达集团;2022年,时任京东公司零售CEO辛利军就表示,考虑进军外卖业;2023年全面接入“小时购”系统;2024年推出“秒送”频道,设置了“外卖”入口,咖啡、奶茶、品牌连锁餐饮等接续上线,其即时零售版图已从“小时达”迭代至“分钟级”。 而近期京东拟以42%溢价收购达达剩余股权的动作,更凸显其对物流控制权的重视——唯有完全掌控配送网络,才能确保履约体验与成本优化。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流量红利的消退。 截至2024年,中国网民规模已达11.08亿,增量市场枯竭倒逼企业深耕存量。京东外卖的终极目标或许不是颠覆美团,而是通过高频服务提升主站用户活跃度。数据显示,接入即时零售业务后,京东年度活跃用户复购率提升17%,客单价增长23%,这正是生态协同效应的直观体现。 未来之战:价值重构与行业洗牌 不过,京东外卖的挑战也显而易见:在运力吃紧的现状下,如何平衡扩张速度与服务质量?在价格敏感的市场中,如何建立差异化心智?在巨头环伺的格局里,如何避免陷入补贴混战?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其究竟是搅局者还是破局者。 不过,这场战役的意义已超越单一业务成败。当京东用电商基因重塑即时零售,美团以科技赋能本地生活,抖音借流量优势跨界打劫,行业竞争正从粗放的规模比拼,进阶至“供应链效率×数据智能×生态韧性”的立体化战争。 未来的胜负手或许在于:谁能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满足消费者“所见即所得”的需求,谁就能在万亿赛道中掌握话语权。 正因如此,京东的入局,与其说是搅动现有格局的鲶鱼,不如说是即时零售价值重构的催化剂。当战火从佣金价格烧向履约效率,从流量争夺转向生态协同,这个行业的新一轮战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