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的 GPU ,黄仁勋还是信心满满。 最近,面对分析师提问,有人提到英伟达的一些客户正跟博通合作,开发自研芯片,想取代英伟达的产品。 黄仁勋笑着回应说:大客户们不缺钱,要的是性能顶尖的芯片,而不是便宜货来凑数”。 事实也正是如此,英伟达的Hopper系列已经很强了,Blackwell据说比Hopper还强40倍,竞争对手的定制芯片现在连Hopper都比不过,根本追不上英伟达的节奏。 所以黄仁勋这样的话,投资者听了也觉得靠谱,毕竟英伟达的估值、护城河、营收和利润前景摆在那儿。 但话虽如此,黄仁勋自信背后,是真正的威胁被暂时压制住了,这些可怕对手不是眼前的美国同行,而是来自中国的芯片厂商。 过去几年虽然被不断打压,但自力更生的中国AI芯片厂商,进步依然飞快,华为、阿里等公司都在发力,增长非常快:
另外,摩尔线程、燧原科技等国产GPU厂商在技术上不断突破,其产品性能逐渐提升。 摩尔线程等国产厂商正在努力打造完整的生态体系,扩大适配范围,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这些厂商在训练上还追不上英伟达,但在推理和边缘计算领域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盘。 美国的出口限制,让英伟达的高端芯片在中国不能售卖,只能推性能打折的H20、L40S,这就给了国产芯片机会。 国内大模型公司现在流行“混训”,就是英伟达的芯片搭配国产芯片一块儿用。比如,智谱AI的集群里,华为昇腾芯片占了快一半,天数智芯和燧原的推理芯片出货也上了数万片。 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部门机构在背后使劲儿推。 2023年,有关部门砸了435亿元(约61.2亿美元)建计算数据中心,摆明了要搞大AI基础设施,政策和钱双管齐下,中国芯片厂商的底气越来越足。 英伟达Blackwell系列又将升级到第三代,技术领先甩别人几条街,还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合规芯片,应付出口限制。 加上CUDA这张AI软件的王牌,中国厂商想建类似的生态,没个几年功夫根本不行。 黄仁勋的自信源于当下,但未来的威胁藏在每个昇腾芯片的订单里,每行自主框架的代码中。 当自主芯片代工工艺突破3纳米这个临界点之后,GPU之王的宝座或许比想象中更易动摇。毕竟在科技史里,从来没有永恒的霸主,只有永恒的创新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