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何软件 首页 软件资讯 其他 查看内容

阿里再减持传统零售

2025-4-30 23:11| 来自: 互联网| 发布者: 优何整理


▲这是灵兽第1611篇原创文章

虽然阿里仍保留三江购物部分股权,但从整体战略来看,对新零售的热情已大不如前。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1

阿里减持三江购物

继阿里对大润发、银泰两大零售业务之后,阿里再次向传统零售挥刀。

4月21日,三江购物发布公告称,阿里巴巴关联公司杭州泽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泽泰”)计划减持三江购物股份不超过1643.0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按当日收盘价12.40元/股计算,此次减持市值约2.04亿元人民币。

公告显示,目前,泽泰持有三江购物1.75亿股,持股比例为32%,是公司第二大股东,仅次于持股35.42%的上海和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据悉,泽泰由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控股,阿里巴巴为最终实际控制人。


另外,三江购物也在公告中做出风险提示,一是本次减持计划实施,阿里泽泰将根据自身、市场及公司股价情况等情形决定是否实施,存在不确定性;二是阿里泽泰不属于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本次减持计划的实施不会对公司持续性经营产生影响。

自2016年阿里巴巴入股三江购物以来,市场一直期待双方能在零售整合、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深化合作。如今也是九年来首次公开减持股份,削弱了外界对双方资产整合的预期,也让阿里对三江购物的态度变得更加审慎。

即便本次减持全部完成,泽泰依然持有公司29%的股份,继续为第二大股东。

在阿里不断收缩线下零售投资的背景下,三江购物的战略地位愈发特殊。对于阿里而言,三江购物或许代表着其在传统零售领域注资的最后一块阵地。面对外界对于阿里“全面撤退”的猜测,三江购物也在减持公告发布几天后,披露了2024年年度报告。


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38.75亿元,同比下降0.53%,延续了去年以来的下滑趋势。尽管净利润同比增长3.51%,达到1.43亿元,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比下降1.57%,仅为1.15亿元,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持续承压。

自2020年以来,三江购物的营收表现起伏不定。虽然2022年曾短暂回升,但过去两年再次出现下滑,显示出公司在扩张和增长方面动力不足。与此同时,2024年公司毛利润同比减少1.42%,降至10.40亿元,毛利率也有所下降,进一步反映出盈利能力受到压缩。

尽管三江购物在成本控制方面持续努力,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需求变化的压力下,公司的利润空间依然被不断挤压。此外,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下滑,也说明公司在非主营业务上的探索未能取得理想成效,业务多元化的尝试暂未带来实质性改善。

或许,相比阿里对外宣称要聚焦核心业务,但三江购物的主营业务持续承压、盈利增长缺乏新突破,才是其对未来变得更加谨慎的深层原因。

对于阿里来说,三江购物曾是其新零售战略的重要落子,被寄予推动线下零售数字化的厚望。然而,随着三江购物的业绩持续低迷,继续大量持股的机会成本也在不断上升。

加之整个零售行业正处于结构调整期,传统业态增长放缓。此时,阿里巴巴选择减持三江购物股份,释放部分资金,优化资产结构,将资源投入到更具成长性的领域,无疑是顺应行业趋势的理性决策。

2

转型效果不佳?

阿里巴巴与三江购物的合作始于2016年。

这一年10月,马云在云栖大会首次提出“新零售”概念,阿里随即开始物色合适的落地对象。彼时,阿里与国有百货企业的合作推进受限,难以掌控永辉、步步高等大型连锁商超,最终将目光锁定在门店数量适中、民营背景、经营灵活的三江购物。

11月,阿里以21.5亿元入股三江购物,持股32%,成为第二大股东。消息公布后,三江购物股价连续14天涨停,最高冲至52.17元,成为A股典型的“阿里概念股”,也是阿里新零售战略下的首家传统商超合作对象。

合作背景下,双方各取所需。三江购物此前业绩连年承压,2013年至2017年营收连续五年下滑,净利润也连续多年下降。互联网冲击下,三江购物亟需外部力量推动转型,而阿里则希望借助三江购物在社区零售领域的基础,落地“新零售”理念。

阿里入股后,三江购物明确提出两大转型方向:一是对现有门店进行数字化、全渠道升级;二是新建创新门店,探索新零售业态。阿里的资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成为三江购物转型的关键支撑。

三江购物在公开文件中表示,引入阿里巴巴有助于拓展互联网业务视角,借助其电商平台运营经验,加速线上线下融合,推动公司业务升级。

随后,三江购物在阿里主导下陆续推进门店改造,并与盒马鲜生展开合作。理论上,这一模式有望将三江购物打造为阿里新零售的样板。然而,实际推进过程中,三江新零售改造并未取得理想效果。


首先,门店数字化改造进展缓慢。截至2019年6月底,三江购物202家门店中,仅22家完成全渠道改造并重装开业,新开6家门店,关闭4家。三江购物门店普遍面积较小、设施陈旧,难以实现盒马鲜生标志性的高效物流系统,例如悬挂链体系等,导致运营效率提升有限。

其次,三江购物尝试直接运营盒马鲜生,以吸收新零售管理经验。阿里将浙江区域盒马鲜生经营权交给三江购物全资子公司浙江浙海华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然而,2018年阿里又在杭州自建杭州盒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形成三江购物代理与阿里自营盒马“两套班子”并存的局面,业务边界模糊,资源分散。

2021年,宁波盒马鲜生门店逐步走出创新试点阶段,实现了一定盈利。2022年4月,三江购物披露,宁波盒马鲜生门店已连续四个月实现盈利。但从全国范围看,三江购物实际运营的盒马鲜生仅限宁波一地,规模有限。

从财务表现来看,三江购物运营盒马鲜生得不偿失。高投入、低产出导致公司压力加剧,上市主体难以承受盒马鲜生的持续亏损。2023年4月,三江购物公告,浙海华地将其持有的杭州浙海100%股权全部转让给杭州盒马,转让价为3000万元。实际上,这意味着三江购物主动退出盒马鲜生高投入的直营运营,回归自身主业。

尽管如此,2019年上半年三江购物业绩曾短暂回暖。公司提出“快速转型,三年升级”的战略目标,围绕连锁超市发展、门店全渠道改造、仓储物流基地升级三大募投项目推进,力争实现从传统社区超市向新零售社区生鲜超市的转型。各项目进展平稳,但公司在业内的影响力并未显著提升。

近年,三江购物的市场声量有所下降,资本市场关注度也较为有限。

总体来看,三江购物作为阿里新零售战略的重要一环,曾被寄予厚望。但在现实推进中,受到门店基础、管理资源、业务协同等多方面的掣肘,转型效果有限。阿里与三江购物的合作路径,折射出传统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性和艰难。

3

阿里加速“退出”实体零售

阿里减持三江购物股份,其实是公司整体战略转型的一部分。

过去,阿里曾积极投资苏宁、银泰、大润发和三江购物等多家线下零售企业,试图通过“新零售”理念打通线上线下,实现零售行业的数字化升级。然而,随着市场环境和公司重心的变化,这一方向正在发生调整。

自“1+6+N”组织改革启动后,阿里逐步加快了对非核心业务和亏损资产的剥离。公司高层也不止一次表示,未来将更加聚焦电商和科技等核心盈利板块,传统实体零售业务的地位明显下降。

2023年,阿里就已提出会根据市场变化,有序退出传统零售领域。仅2024年上半年,阿里就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回笼了17亿美元资金,这反映出优化资产结构的决心。

回头看2016年马云首次提出“新零售”,希望借助互联网和数据推动零售变革。那几年,阿里密集投资布局线下零售,短时间内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通过与银泰、苏宁等企业的合作,阿里不仅丰富了消费场景,也为支付宝等金融业务带来了更多线下用户。


尽管阿里推动下的银泰、大润发等商超在营业额上有所提升,实体零售所面临的高成本压力与供应链瓶颈,依然未得到根本解决。数字化和支付工具的加持,无法彻底改变线下零售的结构性压力。

近年来,随着线上流量增长放缓和零售行业竞争加剧,阿里的关注点逐渐转向互联网平台、AI创新和国际化业务。反而像高鑫零售、三江购物这样的传统零售企业,已经难以在阿里新的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三江购物等区域性商超与“大天猫”等阿里核心业务的协同效应也逐步减弱。

所以,2024年底,阿里正式宣布出售银泰全部股权,接盘方为雅戈尔集团和银泰管理团队。紧接着2025年初,阿里又将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份出售给德弘资本,涉及金额高达131.38亿港元。

这一系列举措进一步表明,阿里正在大幅度收缩传统零售板块,集中资源发展更具潜力的领域。

虽然阿里仍保留三江购物部分股权,但从整体战略来看,对新零售的热情已大不如前。本次减持背后,是阿里巴巴主动调整投资方向、适应行业趋势、谋求更高质量增长的清晰信号。(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有温度 · 有深度 · 有态度

专注零售 聚焦消费

关注连锁/零售/电商/消费

创业创投/资本对接领域

聚焦全球商业创新

精准覆盖中国商业精英人群

入驻头条/搜狐/企鹅/大鱼/一点/网易/百家/雪球等平台

E-mail:lingshouke@126.com

更多资讯请访问灵兽网www.lingshouke.cn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