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阿里员工需要万字长文表达诉求? 昨天,阿里巴巴钉钉产研负责人元安(花名)离职时在内网发布近万字长文,直指阿里存在大公司病: 十五年走下来,外部社会舆论和阿里内部员工心态,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已经失去了以前那种要为社会带来美好改变的梦想。 从制度失灵到价值观丧失,到战略不明,再到眼里只有KPI,没有使命感。我们仍旧是个大公司,但变得平庸。 这一帖子引起热议,马云随后回应,称阿里在变化中,并祝福元安。 这不是阿里员工的第一次呼喊。 一个更值得关注的点在于:阿里员工为何要以万字长文这种方式来表达诉求,这背后反映出内部组织怎样的现实与挑战? 1、 往好了说,阿里内部的话语体系是开放的,有问题可以说。 现在的互联网行业里,能把内部问题剖开来、讲清楚、公开化的公司,已经很少见了。在绝大多数的公司,这属于内部机密,不可对外讨论。阿里什么都给你看,马云、蔡崇信还会坦承阿里存在大公司病,简直一股清流。 愿意写长文的人,都是对阿里有感情的。他们经历过、也怀念曾经更纯粹的阿里,也期待阿里回归初心。 但这不是阿里员工的第一次痛诉,提出的问题大同小异:大公司病、草台班子、短期主义、团队内斗、价值观丧失等等。 更早一点,有2020年的《阿里巴巴不再需要年轻人》,2021年的《致阿里》《公平正义在阿里巴巴是个稀缺品》,2023年拼多多市值超越阿里的时候,阿里难眠,内网也有过激烈讨论。 然后直到今天,同样的问题又被摆到了全网,说明说了也没用。 2、 正常的企业生态中,员工若发现问题,理应存在畅通的渠道反馈,包括业务部门内的汇报体系、专门的HR部门收集员工意见。 但现实是,阿里员工往往选择离职时的万字长文这种形式,这暗示着常规沟通路径的失效。 在元安的眼中: 部门领导许多是以分享现成利益为主,拿绩效换期权,做事更多看短期。于是,绩效、晋升这些开始变成了老板的个人赏罚工具,用来培养与筛选忠诚的手段。 频繁换人,战略不清,政策多变,指标多样,KPI大量是短期的,做的事情没有延续性,没有人能够坚持长期主义。 HR失职失信。只关心业绩结果,对人的关心少之又少,对价值观的关注和坚持,似乎已经忘掉。 我们熟悉的一些大企业,内部沟通形式看似丰富多样。有定期的员工大会、内部培训,领导在台上宣讲公司战略、业务进展;部门内部的周会、月会,汇报工作、交流想法;还有线上沟通平台,方便员工随时交流工作。 实则形式重于实质,一切都为短期KPI让路了。 3、 但这些问题,我相信上上下下都看得清楚,马云看得更清楚。 为什么难以解决呢? 以我粗浅的理解,这和阿里的业务基因有很大关系。 阿里的电商和云服务,其实都是2B的、从0到1的业务。这需要极强的战略眼光,高瞻远瞩、高举高打,你不得不承认马云的开天下之先河的能力。但这些看似痴人说梦的目标,早期需要极强的价值观和文化建设,才能让业务部门落地,而团队的急速扩张很容易稀释文化。过去,增长可以掩盖很多内部组织上的问题,一旦没有增长,这些问题都会暴露出来。 另一方面,阿里核心的电商,又是一个流量业务,面临全方位的竞争。所有投资并购的目的,都是服务于阿里的流量,拿来主义。所以外部收购之后,都是换人、整合,然后大概率失败,进一步稀释文化。 相比之下,制造流量的腾讯,在业务上可以更从容、更长期主义。因为微信是垄断和不可替代的,所以新业务不用着急、慢慢来,还可以输出流量到合作的公司,不控股、只赋能,其乐融融。 没有阿里的时代,只有时代的阿里。 任何企业面临的问题,都在过去成功的路径埋下伏笔。一篇离职长文,万人回复热议,改变不了阿里。 能改变阿里的,还得看马云。 为什么要关注这个号?
财报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