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内网帖子的全网狂欢,揭开了中国互联网职场中最精妙的权力剧本杀。 钉钉产研负责人元安离职前夜,在阿里内网抛出一篇近万字的长文。他痛陈阿里“战略不清、官僚横行、价值观崩塌”: 从收购饿了么、优酷等项目的溃败,到绩效内卷催生的“361考核”恶斗;从职级通胀导致的P8满地走,到汇报文化滋生的决策瘫痪。 我看了之后的感觉是:字字见血,句句诛心。 更有意思的是,这篇本应沉没在内网信息海中的帖子,竟被精准“打捞”至公共舆论场。马云亲自下场回应:“写得很好,阿里正在变化之中。” 一夜之间,全互联网都在传阅这份“离职谏言”,仿佛阿里终于等到了刮骨疗毒的契机。 掌声响起来了,冷水也不能少。我现在就来泼一盆。 元安的控诉看似尖锐,实则毫无新意。他列出的病症——山头林立、创新乏力、KPI异化——哪一条不是中国互联网大厂的标配呢? 谁家不做死几个产品,不玩职级注水,什么套路都没有的话,让老油条们上班干瞪眼吗? 说实在的,互联网大厂虽然人多,但是圈子实际上不大,都是相互挖墙角。这就意味着,经过多年的来回洗牌,各个公司里面早就形成了无数小帮派,BAT、TMD全都有。 企业大老板当然不喜欢中层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把公司搞得乌烟瘴气;但问题是,让下面的人窝里斗,相互制衡,这就是管理者们的生存之道: 你不好好折腾一遍下属,怎么能知道谁更忠诚?你不把能力者们收拾得服服帖帖,万一有一天他们凭着业绩上位又该如何? 大公司病的根源不在病症本身,而在无人愿意根治,也治不了。中高层靠地盘扩张巩固权力,基层靠刷存在感保住饭碗。当所有人都是既得利益者,所谓“变革”便成了定期表演的苦情戏。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就是人情世故。 为何这次离职帖能惊动马云?答案藏在阿里近期的权力更迭中。 2024年,蔡崇信公开反思大公司病;CEO吴泳铭高呼“重新创业”,扬言将阿里“视为初创企业”。2025年5月,阿里打通“1+6+N”拆分后的内网隔离,重启“大集团”管控模式。一切迹象表明:旧势力清洗已箭在弦上。 元安的长文恰逢其时—— 它给了马云一把“师出有名”的刀,借离职员工之口定性病灶; 它逼出中高层的集体表态,将抗拒变革者置于舆论火刑柱; 它用“情怀忠告”的外衣,掩盖权力再分配的冰冷本质。 而当马云轻描淡写回应时,真正的杀招已悄然落下:你看,连离职老臣都痛心疾首,不换血行吗? 回头看,阿里内网出来的新闻真不少: 2015年HR评语造假:离职员工发现HR虚构负面评价,最终由IT系统开发人员担责。 2016年,5名员工因为“抢月饼”被开除,理由是违背阿里的价值观。 2020年蒋凡事件:员工李超因内网质疑蒋凡事件处理遭辞退,其主管称系“绩效不达标”。 这一次,当元安的“善意批判”被全网推送时,你觉得只是单纯的网络热点吗? 只不过,这场看似壮烈的“谏言运动”,最终受益者从不是元安们。甚至与基层员工无关。 曾几何时,我也曾热血沸腾地写下离职长文腹稿。只是最终按下删除键时,我顿悟了一个真相: 大公司的痼疾不是病症,而是维持庞然躯体的共生菌群。你以为是毒瘤,实则是免疫系统本身。 莫把平台当信仰,却忘了商业帝国的本质是权力结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情怀,只靠情怀撑不起一家上市公司走上102年。 真正的变革不会在万字长文中诞生,只在权力更迭的暗流里涌动;天真的理想主义者总在提供炮弹,而老练的操盘手永远知道该轰向何方。 当元安的长文被钉上互联网的“反思墙”时,没准阿里内网的汇报材料已新增一页:“员工建言文化获马云肯定,组织变革势在必行”。 离别赠言感动了自己,“诛杀”了他人。你永远不知道这是腹黑的终极境界,还是幼稚病的现场发作。 难得糊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