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作台,怎么可能用谁都一样? 翼言团队丨 全文共1650字,阅读时长约4分钟丨 3月6日,腾讯旗下智能工作平台ima再度更新知识库功能,开启知识库广场内测:自己创建的知识库可以发布到知识库广场被更多用户看到。当然,自己也可以搜索到其他人创建的知识库。 这是继微信接入DeepSeek启动AI搜索、腾讯元宝加码AI应用之外,腾讯AI的又一大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AI时代尤甚。 在信息爆炸的数字化时代,知识密集型从业者往往面临信息过载与精准知识获取、知识管理与智能调用、传统流程与创新需求的多重矛盾。 直到我用上了腾讯的智能工作台ima——如今,它同其他腾讯系产品比如微信、元宝等一样,接入了DeepSeekR1满血版,是混元+DeepSeek的“双大脑”效率引擎。我对它的认识,也已经从一款“更好用的工具”,升级为一款“重构知识工作流的神器”:从信息获取到知识处理、存储与调用,再到笔记整理和内容创作,我只想说: 智能工作台,怎么可能用谁都一样? ima,你值得拥有。 丨ima这几个月一直在持续迭代,陆续推出了Mac版、Windows版、ima知识库小程序,如今不仅接入了满血版DeepSeek,还推出了ima App。就在刚刚,ima知识库再度升级:知识库发布广场上线内测,我内测体验后再跟大家分享新最新体验~~ 那么,ima是如何重构工作流的? 就我个人的体验,传统中,内容工作者在确定主题后的流程往往是:检索记忆里和笔记等存储系统的已知信息——搜索网络上的相关但未知信息——综合分析信息,结合主题和需求,梳理内容框架——创作。 但是,我经常会陷入这些困境: 耗时耗力整理的信息,却在调用时大费周章; 检索记忆却发现大脑宕机; 搜索信息时大海捞针; 知识库里是囤积的吃灰的碎片化文件“各立山头”; 写作时绞尽脑汁抓耳挠腮 而ima正是从信息获取、知识管理和创作输出三个维度重新定义知识工作流。 信息获取 专业用户的核心痛点在于,传统搜索引擎的答案往往碎片化且缺乏专业背书,而垂直数据库又存在使用门槛高、更新滞后等问题。 ima则在全网搜索基础上,还深度打通并整合了微信内容生态,既避免了传统搜索的筛选链接之苦,而且支持多轮交互,你可以追问,甚至可以在它每一次回答之后的提示里发现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追问。而且,在关键信息之后,ima会标注信源,方便进一步检索和查证。 它对微信内容生态的整合,在信息获取层面则体现为,微信文件或文章的一键保存、多模态解析、多形式生成。 对每一条呈现的信息,还可以进行AI解读、翻译等操作——而这也会引导我们,与ima一起一步步地进行更深入或更广域的信息探索,从而更高效地获取更有价值、更值得信任、更多维度的信息。 在这个维度,ima就像一个24小时在线的全能知识助理,随时候命,知无不言,还能步步引导。 知识管理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收藏文章、下载报告、截图笔记,却陷入“囤积-遗忘-重复囤积”的怪圈。这种被称为“数字仓鼠症”的现象,很容易让人产生“存了就是懂了”的幻觉。 丨3月6日,ima再度更新知识库功能(内测):可以将自己创建的知识库发布到知识库广场被更多用户搜索(当然,也可以撤回 自己也可以看到其他用户分享的知识库~ ima的知识库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难题。它采用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将我们检索后保存的、记录的、上传的文档、网页等资料分类存储后,能进行智能关联和动态进化,从而形成我们的专属知识图谱,更形象地说,这就是自己的“第二大脑”。 这个强大的外挂在信息搜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管理,对用户而言,既降低了认知负荷,又可聚焦于高阶决策。 创作赋能 ima如何给创作赋能,不妨现试一下,直接把这个问题抛给它: 丨ima“亲授”自己是如何赋能创作的(我必须承认,我还没有充分使用它 怎么样?眼睛学fei了吗? One More Thing 重构工作流这一功能性层面之外,ima更大的意义或许在于:AI时代,不仅平庸的工具会被抛弃,平庸的信息获取者、知识管理者、内容创作者更会被抛弃。 而借助DIKWP模型,则更容易理解ima的底层逻辑,依然让ima自己来解释: 丨ima的强大超乎我的预期,目前我对它的使用可能还不到1/10 对于知识密集型从业者而言,选择工具的底层逻辑,是选择认知进化的路径。毕竟,认知是行动的边界,你永远无法创造出你认知之外的任何东西。 最后,我想问你: 你的工具够利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