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德生 最近,京东抛出「JD YOUNG实习生计划」的橄榄枝,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产研岗月收入过万」的标签。在互联网行业薪资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这一数字无异于向市场投下一枚深水炸弹。从公开信息来看,岗位集中在大模型、搜广推、运筹优化等前沿技术领域,而这些赛道正是当前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战场。一位不愿具名的某大厂HR总监调侃道:「京东这一招,直接把实习生薪资卷成了社招水平,隔壁友商的校招团队怕是连夜改PPT去了。」 不过,高薪并非单纯的「价格战」。京东在技术领域的布局已进入深水区:从大模型的商业化应用到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探索,这些需要大量「数据燃料」和「算法试验田」的业务,恰恰是实习生能以低成本试错、高回报成长的最佳场景。正如京东黑板报所述:「丰富的数据与计算资源助力每位同学在业务场景中创新突破」。这种「以战养兵」的策略,既解决了企业人才储备的刚需,又为年轻人提供了参与行业变革的实战机会。 01 留用逻辑与人才博弈 如果说高薪是吸引眼球的「钩子」,那么「校招直通卡」则是京东精心设计的「留人锁」。针对2026届学生的超前录用函、针对2027届的管培生终面直通卡,这些机制本质上是在用「确定性」对冲Z世代对职业发展的焦虑。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分析:「现在的学生更看重清晰的成长路径,京东把实习与校招强绑定,相当于提前锁定优质生源,这在春招窗口期前移的当下极具杀伤力。」 更有趣的是,京东将「早实习早留用」的规则与届别挂钩,这暗合了技术迭代加速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逻辑——越早接触前沿领域,越能形成竞争壁垒。以具身智能为例,这类需要跨学科知识融合的领域,三个月实习期可能比一年课堂学习更高效。正如一位参与过类似计划的往届生所言:「在京东物流供应链团队实习时,我亲眼看到运筹优化算法如何让仓库分拣效率提升40%,这种震撼是教科书给不了的。」 02 从人才争夺战到生态位重构 京东此举看似是常规校招动作,实则暗含行业生态位重构的野心。近年来,互联网大厂普遍面临「腰部人才空心化」的困境:顶尖人才被初创企业高期权吸引,而基础岗位又面临AI替代压力。京东通过「万人计划」大规模吸纳中间层技术力量,本质上是在打造「人才蓄水池」,为未来3-5年的技术攻坚储备生力军。 这种策略与京东近年来「新型实体企业」的定位深度契合。相较于纯流量平台,其在物流、供应链、健康等实体场景的布局更需要「既懂代码又懂货架」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某位JDY实习生分享道:「我的导师同时负责零售算法和仓储机器人调度,这种跨场景经验让我对『技术落地』有了全新认知。」 这种「产研一体」的培养模式,或将重新定义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人才价值标准。 03 当实习成为社会议题 值得关注的是,京东此次将实习生计划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责任直接挂钩,这在企业PR层面实现了双重收益。据统计,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79万人,而互联网行业招聘需求增速近年在放缓。在此背景下,京东以「10000+可留用岗位」的高调姿态入场,既回应了政策层面对稳就业的期待,又巧妙规避了「过度扩张」的舆论风险。 更深层的启示在于,企业正在重新定义「实习」的价值边界。从三天脱产培训到一对一导师制,京东试图将实习从「打杂体验」升级为「微型MBA」。这种转变背后,是Z世代对职场教育「即时反馈」「高密度成长」的强烈诉求。正如某职场观察博主所言:「00后不是拒绝加班,而是拒绝无意义的消耗。当他们发现实习能获得比课堂更系统的知识图谱时,自愿肝项目到凌晨的反而是这群年轻人。」 结语: 这场万人招聘狂潮,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信任前置的社会实验。企业押注潜在人才的成长性,学生赌上职业生涯的起跑线,而衡量成败的标准早已超越薪资数字——能否在3个月的实习期里,完成从"代码搬运工"到"问题重构者"的认知飞跃,才是真正的胜负手。 值得关注的是,京东在招聘公告中特别强调"确定性的成长回报",这恰好击中了这代年轻人的终极焦虑:在技术爆炸的时代,什么样的能力可以穿越周期?或许正如北京某高校计算机系学生在社交平台的留言:"他们给的不仅是万元月薪,更是一张通往硬核人生的入场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