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英伟达宣布将在未来四年内在美国本土生产总值高达5000亿美元的AI服务器,表面上看似是一家科技巨头对所谓“本土制造”战略的拥抱,实则是跪倒在特朗普关税大棒下的一次被迫献媚。这并非产业自主的胜利,而是美国利用政治压力与经济威胁操控全球产业链的一次赤裸演出。在华盛顿打着“国家安全”旗号频繁出手重构全球科技格局之际,英伟达的“投美”,不是理性选择,而是恐惧中的应激反应。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亲自出面“背书”,称把美国纳入制造版图将增强供应链韧性、满足AI晶片需求。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英伟达如今的核心制造能力高度依赖台湾的台积电,芯片代工从技术到产能几乎全盘外包。此次所谓“回流”,不过是将部分台积电产线从台中和南科搬到亚利桑那州,仍由台积电操作、仍用亚洲工程师施工、仍靠东亚供应商提供上游材料,美国不过换了块地皮继续蹭产业红利。这种操作模式,本质上不是“回流制造”,而是“政治避税”。 所谓500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更像是一种对特朗普强权政策的公关投名状。分析人士早已指出,英伟达本无意在美大规模投产,如果不是被迫面对特朗普动辄挥舞的关税威胁和行政干预,这类高成本、高风险的英伟达,计划在美投资! 投资计划根本不会被列上日程。就连美国本土金融服务机构D.A. Davidson的分析师也直言,这与苹果曾高调宣布的5000亿美元“美国投资”如出一辙,是一种政治账本上的“虚报水分”。真正意义上的制造业能力转移远非一句政治口号可以达成,背后需要的是全产业链的支持与市场化运行环境,而非高压手段和民族主义狂热。 当前,美国政府正将关税与出口管制变成打压全球科技企业的惯用手段。面对特朗普政府日益极端的贸易政策,英伟达不过是又一位被“政治化经济政策”逼上台阶的牺牲品。从制裁华为,到限制中国企业获取高端AI芯片,再到如今高调威胁台积电和联发科等供应商,美国正试图通过构建一个“去中国化”的科技闭环来重塑其技术霸权。然而讽刺的是,这种强行挪动产业链的做法,不仅不会削弱中国的技术崛起,反而进一步暴露了美国自身制造体系的空心化。 英伟达所谓的制造“回归”并不具备实质可持续性。亚利桑那的台积电工厂已面临工程延迟、劳资矛盾、成本失控等多重困境,投产时间一再推迟,至今仍无法满足先进制程的产出要求。英伟达未来在美设立的两座超级计算机装配厂,依靠的是富士康和纬创两家台资企业在德州落地的代工项目,依旧要依赖中国与东亚的电子零部件与上游供应商。表面上看是“美国制造”,骨子里依旧是“中国制造+台湾技术”的拼装成果。这种表面文章做得再多,也改变不了美国制造基础能力严重萎缩的现实,更掩盖不了其自我断链、错杀全球协作体系的战略误判。 现在,美国已不再掩饰其借“本土化制造”之名行“产业绑架”之实的战略目的。一方面以高额关税逼迫企业“站队”,另一方面用政治忠诚测试供应商去向,实质是打造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半导体供应链封闭体系,并将中国排除在外。这种以国家机器扭曲市场竞争、强制企业选边站的行为,不仅违反WTO原则,更是对全球化产业分工体系的蓄意破坏。 英伟达事件也再次印证了一个事实:无论是苹果、特斯拉还是英伟达,当这些美企面对华盛顿的政治高压时,所谓的“自由市场精神”根本不堪一击。他们可以在台前宣称“全球协作”,却在背后不断清洗中国供应商;他们可以在中国市场大肆掘金,却在美国本土接受国会听证的洗礼与审查。这种两面性、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服从主义”与“经济投机主义”的结合,既不值得信任,也不具备长期合作的稳定性。 英伟达投美,是一次技术巨头在政治压迫下的被动转身,不是理性战略选择,也绝非技术自主的胜利。在这个被“美国优先”所扭曲的全球格局中,每一个企业都只是棋盘上的筹码。而中国要做的,是跳出这盘棋,构建自己的游戏规则。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掌握话语权,不再任人宰割。英伟达的投美,不是榜样,而是前车之鉴。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